5月28日,市政协召开益阳市“竹凉席产业转型升级”专题协商会。会议由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主持,市政协主席黄加忠出席,市政协委员盛建农、谭绍军、彭建军、杨立华、罗小军等参加。市政府办、农村部、环保局、林业局、科技局、质监局、财政局及赫山区、桃江县、高新区的负责同志应邀参加。现将此次协商会前期调查、走访、座谈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协商会议所形成的意见、建议简要通报如下:
一、竹凉席产业的基本情况
1、竹林资源:全市竹林面积205万亩,立竹3亿株。其中桃江县竹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湖南第一。
2、生产历史:我市竹凉席小规模加工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麻将凉席于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目前占整个竹凉席产业的约75%(本文所指的竹凉席主要指麻将凉席),到现在已有近30年的商业化生产历史。
3、行业分布:我市竹凉席的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志溪河沿线的桃江县桃花江镇,赫山区新市渡镇、龙光桥镇以及高新区的谢林港镇等地,共有大小各类竹凉席加工作坊、生产企业1000余家。
4、从业人员:竹凉席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当地及周边许多男女老少参与生产加工。赫山、桃江、高新区三地直接、间接从事竹凉席产业的从业人员达8.3万人,如果加上销售和运输环节,全市竹凉席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可以说,我市的竹凉席产业是当地许多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5、产业规模:据我们保守估计,全市竹凉席加工产值达16亿元。其中桃江6.8亿,赫山6亿,高新区2.5亿。
6、市场份额:我市竹凉席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开始远销东南亚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麻将席”生产基地,“麻将席”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达95%以上。
二、竹凉席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目前,我市传统的竹凉席从生产到销售总共有18道工序,其中有14道工序会直接产生污染。主要导致三个方面的污染:一是空气污染。包括粉尘污染和烟气污染。二是水污染。在浸泡等6道工序中需要添加双飞粉、烧碱、焦磷酸钠、双氧水、霉克精、霉克星、色精等多种化学药品,抛光使用的细沙、打磨产生的竹青等,都形成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据统计,全市竹凉席生产每年用到的上述化学物质超过了10000吨!由于没有处理措施和治污设备,废水和废渣直接排放,造成沟港渠道淤塞和志溪河严重污染,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也日益加剧,当地村民早已无净水可饮,许多地方老百姓需要买水度日(如谢林港、新市渡)!同时,由于志溪河在中心城区取水口上游不远处汇入资江,已经直接威胁中心城区的饮水安全。三是占用和污染农田。抛光后的竹块要占用大量农田用于晾晒,全市至少有近8000亩耕地为此荒废!同时竹块所携带的大量药水浸蚀周边农田,造成地力下降,农作物大幅减产,有些农田甚至寸草不生。四是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由于竹凉席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长期从事生产、加工、装配的工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头发变黄!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见一斑。
2、加工工艺落后粗放。当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原来生产竹凉席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目前已不再生产高污染的竹凉席,基本实现了该产业的内地转移,我市成了唯一的承接地。我市竹凉席的加工,长期停留在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上,生产场地绝大部分设在一家一户的自有房前屋内。一条生产线总投资大概15万元左右,无需任何审批手续,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小户一、两条线,大户三、五条线。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方式粗放,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设备陈旧,污水处理设施匮乏。
3、经营模式散小乱差。我市竹凉席虽占据全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整体上却表现为散、小、乱、差的格局。散,主要体现在整个行业集中度不高,各地、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小,主要体现为规模小,作坊式生产,家庭式营销。形成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真正上规模的企业凤毛麟角,最大规模的年产值也不过一两千万元而已。乱,主要体现为没有一个完备成熟的市场体系,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相互乱市,相互打压。差,主要体现为产品的质量差,我市竹凉席没有一个规范的地方质量标准,生产销售没有准入门槛,相关部门对其质量监管有心无力。
4、市场地位每况愈下。一是品牌不响,龙头带动乏力。全市产值上千万的生产企业不足10家,省级著名商标只有桃江的“春龙”、“曙林”等4家,省级龙头企业只有曙林、桃江竹制品公司等2家。缺乏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虽高,但大多都是贴牌销售。二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对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高档凉席的生产开发更是少之又少,整个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极低,我市竹凉席生产环节在税费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只有5到8个百分点。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全市竹凉席产业只有桃江竹制品公司1个专业合作社。同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严重缺失。缺乏应有的、甚至是起码的产业分工、协作与配套,也缺乏与高市场占有率相匹配的市场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
三、协商会议形成的意见与建议
推动我市竹凉席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民意所向、大势所趋,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时不我待的工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一是态度要坚决,二是方法要得当,三是措施要过硬。其核心与关键是要做到“四化”,即生产清洁化、经营合作化、服务优质化、监管严厉化。
1、生产清洁化。总的要求是生产过程中无化学物质的排放与残留,无烟尘污染,无竹屑与尾料浪费,不占用耕地。一是试建碳化服务站。碳化工艺是在竹凉席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抛光处理后的凉席坯料利用物理方法进行碳化处理,以消除其糖分和水分等易引起霉变、虫蛀、腐蚀的物质成分,从而提高竹凉席环保品质的一项清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碳化工艺不需添加化学物质,可有效防止有毒物质残留和环境污染,也无需晾晒,可有效节省耕。而其成本与传统工艺相当,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环保型产品,竹凉席的碳化处理工艺经过我市12家加工户(企业)近4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进入实用阶段,市场对碳化凉席也予以了较好地反响。建议高新区、赫山区、桃江县在今年内按照“企业(指有碳化生产经验的企业)投资,商业运作,政府支持,以奖代补(仅限于第一年的试运行阶段),限制价格(碳化代理服务的价格以不高于传统工艺生产成本为限)”的方式,分别建设一个碳化加工代理服务站。待县(区)级碳化服务站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最迟于明年年底前,在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个碳化服务站。同时,也应鼓励加工户单独或联合购买设备自行碳化。确保在两年时间内,实现清洁生产。二是综合利用废料。镇、村两级要督促生产企业和加工户搞好废料收集,将竹屑、尾料等集中运送至生物发电厂或竹碳加工厂等进行综合利用。
2、经营合作化。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林业、经信等部门要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对周边加工户的影响和带动,实现优胜劣汰、优化组合以及竹凉席产业的规模经营。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导企业走抱团发展、联合发展的道路,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应由农村部牵头,县、乡(镇)、村三级配合,通过引导和扶持,最迟于明年年底前,在每个乡镇成立一个规范化的、紧密型的竹凉席专业合作社。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技术标准、统一碳化加工服务、统一销售。三是强化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竹产业协会的平台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3、服务优质化。一是出台一个政策性文件。要出台一个引导、规范和扶持竹凉席产业转型升级的政府性文件,明确目标任务、明确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责任,为该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制定质量技术标准。质监部门要会同林业、竹产业协会和主要生产厂家,尽快制定和出台一个地方性的质量技术标准,严格限定其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量,严格限制三年以下的未成年竹(易形成劣质产品)进入产品市场。三是扶建一批知名品牌。市、区两级质监部门要引导和扶持一批(6家左右)规模较大、管理运营规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近几年来,我市有几家企业的竹凉席已成功打入韩国等东南亚市场,商务部门要因势利导,指导和扶持企业做好电子商务和海外营销工作。五是努力完善碳化技术。碳化工艺虽然整体上已进入实用阶段,但碳化设备在稳定性与可靠性以及其燃料的可选择性方面仍然有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空间,科技部门要会同林业部门指导和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力争该设备早日鉴定、定型。六是倾力打造竹产业示范园。高新区应将规划中的竹凉席产业园打造成一个集碳化加工、仓储、销售、展示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竹资源综合利用和竹业生产零排放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4、监管严厉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待市政府的相关文件出台以后,要迅速组织宣传发动,让每个业内人士都深入了解我市竹凉席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目标、思路、政策、措施,彻底消除他们等待、观望和侥幸过关的心理。二是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在乡(镇)一级碳化代理服务站建立起来以后,要在全市迅速统一部署,由环保部门牵头,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开展竹凉席产业的专项整治行动,对于继续排污的企业和加工户,要坚决依法、足额收取排污费;对于我行我素、屡禁不止的要依法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彻底关停。通过大幅度提高生产企业和加工户的违法排污成本,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质监、工商、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对竹凉席生产企业和加工户产品质量的常态检查与监督,坚决打击“三无厂家”和“三无产品”。对产品质量低劣,特别是利用化学处理方法进行假碳化的企业、加工户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厂家应及时曝光和警告,严厉处罚直至停产整顿;对产品质量合格的厂家,要及时进行质量认证,颁发质量证书,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