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纪念周立波 传承周立波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6-10-21 发布单位 : 益阳市政协 点击数:

周立波(1908年——1979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于190889日(农历戊甲年713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一个农民家中。今年是周立波诞辰一百周年。在中共湖南省委、省直宣传文化新闻部门领导和支持下,益阳正在筹备一系列纪念活动,建设“山乡巨变第一村”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以实际行动纪念这位文化名人。

 

一、纪念周立波,传承周立波人文精神

益阳市委、政府在研究周立波百周年诞辰活动筹备工作时指出,纪念周立波,目的是学习周立波,传承周立波人文精神,使之成为湖南、成为益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什么是周立波精神?我们认为,周立波的精神是一种“奋斗”的精神,“开放”的精神,“巨变”的精神。

周立波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而且是一位革命者,既是作家又是党史人物。他在青年时代就走出益阳,到上海投身于革命运动,从事地下斗争、因领导印刷工人罢工而坐牢;他在沅陵县担任党的宣传部部长、编辑出版《抗战日报》;他在桂林编辑《救亡日报》;他在延安鲁艺讲授世界名著,他参加八路军359旅南下。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周立波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而且是一位学者、一位翻译家。他是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著名理论战士。他翻译了俄国肖霍洛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担任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卡尔逊的翻译。解放初,他与苏联文化工作者一道拍摄反映新中国的纪录片,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他一生获得了两次斯大林文学奖。

周立波不仅建国以前创作了大量作品,而且建国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很多作家在建国后基本上不搞创作了,但周立波的文学创作越到后期风格越成熟。周立波一生有四个高峰:三十年代文学理论与评论高峰,1938年前后报告文学高峰,1948年《暴风骤雨》的高峰,建国后反映故乡生活小说高峰。《山乡巨变》与《山那面人家》等短篇小说继承了中国乡土小说的传统,其艺术价值与意义今天仍得到评论界的重视,为许多读者喜爱。这些小说塑造了温和而无私的农村基层领导者形象,准确地反映了农民的历史命运的变化,其杰出的民俗风情描写与娴熟的方言运用形成了周立波的个人风格。

周立波不仅自己创作达到高峰,而且在我省培养一大批青年作家,形成茶子花文学流派,推进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湖南文学繁荣,一直影响到八十年代的文学湘军。

周立波不但出生在益阳邓石桥,而且从1955年到1965年在益阳深入生活,写出了《山乡巨变》等优秀作品。在深入生活中他不当旁观者而是当一名工作人员,他担任了桃花仑乡党委副书记,大海塘合作社副主任。他和故乡人民一道为农村的巨变,为农民的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对于周立波这样一位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革命战士,从益阳走出去、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名人,我们纪念他、研究他、学习他,重点是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周立波的人品、文品及其著作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用“奋斗、开放、巨变”六个字来概括是恰当的。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走出益阳、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的开放的一生,是为中国农村巨变而贡献自己力量的一生。今天的益阳,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周立波这种精神,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品牌,促进益阳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纪念周立波,重新审视《山乡巨变》的意义

《山乡巨变》是周立波一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长篇小说,创作意图与叙事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颂扬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分子。今天农业合作化已成为历史,这部小说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部长篇小说关于风俗风景的描写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使其有很高的乡土小说审美品格,那么,小说还体现了作家对新中国农村的展望,寄寓着作家对新农村新生活方式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无疑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充满矛盾和生机的历史进程。今天来读《山乡巨变》,不仅有对小说中地方色彩、风俗民情的审美欣赏,而且能引发对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今天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思考。

第一,《山乡巨变》塑造了一批温和的无私的农村基层领导者形象。《山乡巨变》一问世,评论界就指出,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风格,即和风细雨的“阴柔美”,这有别于当时以阳刚为美的主流审美风格。小说刻画了一批温和而大公无私的基层领导者。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乡党支部书记兼农会主席李月辉。他像个“婆婆子”,做工作总是“将心比心”,善于把“全乡的人,无论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团结在乡政府周围。这是五十年代难得的推行“和谐”,不搞斗争哲学的基层干部。农业社社长刘雨生一心为公,为办社,为社里工作一天忙到黑,以至妻子拖后腿最后离婚。刘雨生与再婚妻子盛佳秀举行婚礼的晚上还离开新房去察看社里谷草。还有县里来的工作组长邓秀梅,今天的评论者称之为“乖宝宝”、“党代表”,她以密切联系群众的细腻的工作作风赢得村民的喜爱。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由谁来掌握和怎样运用基层公共权力。这是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关键。《山乡巨变》以温和的无私的基层领导者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榜样。

第二,《山乡巨变》体现了以人为本,对民生问题深切关注的思想。周立波在创作过程中扎实深入生活,始终关注民生。他的叙事角度是站在农民主体立场上,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山乡巨变》不仅充分发掘和展示农民的人性美,而且体现一种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对农民的发家愿望、恋土情结、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以及农民的口粮衣被等等,《山乡巨变》表现出一种深深的人文关怀,从中发掘故乡农村纯净的人情,描画故乡理想的人性。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山乡巨变》能给我们以启示。

第三,《山乡巨变》体现了作家关于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思考。周立波是一位资深的革命者,老一辈共产党员。他心目中新农村的目标是农民共同富裕。小说中描写老一代农民想依靠个人致富的不可能。如,亭面糊虽然吹牛“我也起过几回水”但始终处于贫困;陈先晋“恋土”,回忆自己想发家但“年年这样做,年年还是衣仅沾身,食才糊口”。小说描写的青年农民陈大春、盛淑君憧憬着一种朦胧的理想的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新生活方式。这实际上寄寓着作家的理想。

今天来看,想通过合作化的平均主义来实现共同富裕已被历史证明不可能也不可取,但共同富裕却始终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仅是缘于社会主义理想,而且是中国农村人口多、土地等资源贫乏现实的必然要求。《山乡巨变》提出的两点是值得思考的:一是农民要共同富裕,必须组织起来;二是农业抵御灾荒,使用机器,提高产量,要靠规模经营,小农经济不可能从根本上致富农民。

当前新农村建设两种主流思路,一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拉动农村内需;另一种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以解决两亿多户经济规模小的农户无法进入市场也不能应对市场风险、抵消中间环节剥削等问题。不论哪种思路,都要以农民为本位,把农民组织起来。

 

三、纪念周立波,建设好山乡巨变第一村

益阳市委、政府在研究周立波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时认为,不要局限于只建一个名人故居,要打造一个乡村文化旅游新村——山乡巨变第一村,建设一个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益阳高新区邓石桥村是周立波出生之地,是他深入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山乡巨变》中描写的“清溪乡”。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是这样描写的:

这个离城二十来里的丘陵乡,四周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一条沿岸长满刺蓬和杂树的小涧,弯弯曲曲地从里流过。

周立波热爱故乡,桑梓情深。他在故乡深入生活十年之久,创作了《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一系列优秀乡土小说,留下了许多他捐资建果园,关心邻里乡亲,培养文学青年的佳话。在《山乡巨变》中,他对“清溪乡”的未来描绘了一幅蓝图: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耕田的人驾起拖拉机……这里是机器站,这里是水电站,这里呢,是用电气挤奶的牛奶站,这里是有电灯电话,一套肃齐的住宅区,中间是花园,后山是果林。……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

至今,清溪村仍保存着一种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意象,绵延的山峦、起伏的树丛、芳香的野草,呈现一种自然生态美。益阳高新区今年在这里改造了200多栋民居,种植了百亩荷花、百亩梨园、百亩葛园,加上一千米豆角、丝瓜、扁豆搭成的游廊,还有沿着清溪的八组体现《山乡巨变》内容的群雕,体现《山那面人家》意境的农家小屋等等。今天,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的描绘一一实现了。一个具有现代农业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农村出现在人们眼前。到这里,会让人产生一种对自然风光依恋和对人文记忆怀旧的情怀。

现在看来,建设山乡巨变第一村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益阳中心城区与桃江县城之间留下了一块绿州,将成为一个市民休闲和体验农家风光的天然公园;周立波故居将成为一个传承立波精神的文化物标,一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学写作基地;清溪村作为一个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出现在从长沙到张家界的旅游黄金线上。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