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长征路”之十五——贵州土城 国内罕见的博物馆小镇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7-07-14
发布单位 : 文史学习委
点击数:次
在规划今日长征路考察路线时,四渡赤水之地成为必去地之一。不为别的,四渡赤水战役,在长征史上太重要了。然而,四渡赤水主渡口都在贵州省习水县,但一渡在土城;二渡和四渡分别在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三渡在茅台镇。究竟去哪里呢?“去土城吧,那里是第一渡,尤其是青杠坡一战,是集中我党领导人和未来共和国领袖、将帅最多的战斗。况且,四渡赤水纪念馆就建在那里。”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的提议得到大家认同。
资料显示: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房屋时,发现了大量土城墙,“土城”便因此而得名。这里是赤水河畔的重要渡口,也是川、黔、滇三省通道的交汇点,北面通往四川腹地,西南面通往云南,东南面通往重庆秦江和贵州遵义市,因此,土城自古就有“一卒镇三方”之说。
快到土城时,我们特意在公路边远眺古镇,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山、水、城交相辉映。
走进古镇,街巷多铺石板,依河婉蜒曲伸,随地形高低起伏。鳞次栉比的传统建筑,依山就势,自然地形成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轮廊高低错落,纵向空间丰富,天际轮廊优美,好一幅“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画卷。无论是街前街后,还是小桥院落,一棵棵古老榕树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古老……古朴的环境,安详的居民,令我们感受着一份惬意的闲适、温暖。
退休干部老姚介绍,土城本是千年古镇。这些年,政府完成了古镇房屋风貌的修缮和古镇道路系统的综合改造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后,启动的新区建设,既保护古镇内的遗址遗迹,又提升了旅游景区的品质。同时,赤水河畔的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如今,土城人面向未来,又提出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以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贵州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和赤水河谷旅游精品线上的黄金节点。“除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还有什么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吗?”“多着呢!”老姚说,土城文化底蕴深厚,像土城古镇博物馆、春阳刚酒窖博物馆、宋窖博物馆、十八帮文化陈列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战地医院陈列馆、赤水河航运历史博物馆、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等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陈列馆,就有好几十个,是国内罕有的“博物馆小镇”。2005年9月,土城被国家文物局评选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呢。
习水县本是红军长征途中回旋时间最长的一个县,仅土城镇,至今犹存的红军遗迹就有好几十处,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土城的住地、红军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司令部旧址、大埂上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青杠坡战斗处、青杠坡红军战斗遗址、烈士墓、一渡四水土城渡口纪念碑等,临街的许多房子、铺面,都挂有“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住地”之类的牌匾。土城是“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整个土城镇,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
下午没到上班时间,我们就直奔四渡赤水纪念馆。这里原称“花园”,是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为中西合璧两层砖房,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墙上的金字是毛泽东说过的“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纪念馆的中心是“四渡赤水”,系统地展示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斗史。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那无比艰难的窘境。“来看青杠坡战斗。1935年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战斗打响,目的是牵制敌军,保证红军顺利北渡长江。由于川军兵力比预计的4个团增加一倍多,加上对其实力估计不足,且红军地处劣势等因素,战斗打响后,双方伤亡都很大。中央军委于下午3时在土城爱华商店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分析敌情,果断放弃原定攻占赤水、经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从土城挥师一渡赤水河。3万多红军战士,驰聘川黔滇边境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图谋。两个多月,红军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多人,4次飞渡赤水河,从而成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称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光彩神奇的篇章”。
青杠坡战斗遗址在土城东北面,离镇区约3公里。1000余名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当年掩埋红军烈士的青杠坡营棚顶脚下,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80年,习水县文化馆在烈士墓前立碑一块,2000年重建纪念碑,并建好台阶、护栏等设施。2002年8月,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在青杠坡战斗中受伤并在战地医院永安寺疗伤的张震题写了碑名。如今,这里也成了红色旅游景点。
一渡赤水主渡口位于赤水河与水狮河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天然三角洲。这里河面宽阔,水流轻缓。河面上,大桥气势如虹。“土城渡口”纪念碑高12.5米,庄严宏伟,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渡口纪念碑下临滔滔赤水河,两块见证一渡赤水的石头,默默立在赤水河畔……猛一回头,再次远眺土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