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室工作 > 文史学习委员会(研究室) > 工作动态

“今日长征路”之十九——红军胜利场

作者:李志农 发布时间 : 2017-08-07 发布单位 :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研究室) 点击数:
       冒着超40摄氏度的高温,“今日长征路”考察组一行来到了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乡的安顺场——红军渡遗址。大渡河水,湍急奔流,浪涛汹涌,气势磅礴。八十多年前,红军恶战的画面在脑海浮现。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兵败此地。1935年5月25日,红军胜利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从此,安顺场便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之威名载入史册,名扬中外。有史学家曾说:“没有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红军渡遗址的旁边就是红军广场。只见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广场中央,直耸入云,十七勇士驾木舟乘风破浪,强渡天险,栩栩如生。广场上,游客络绎不绝。有四川本地的,也有从重庆、湖南、贵州等地自驾过来的,好多是专程瞻仰红军大渡河遗址的。有的家长还带着孩子,一是为旅游,二是让孩子接受教育,感受胜利的来之不易。我与一位周姓家长聊起来,听他说,来安顺场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痕迹,对孩子应该是一种教育。
  石棉县政协主席李权易介绍,安顺场过去穷得“响叮当”,多年前只有一条老街,破旧不堪,到处是低矮的土坯房、石头房。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靠在大渡河谷种水稻和山上种玉米,只想填饱肚子。他说,安顺场近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3年前后,安顺乡依托“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旅游作为引领安顺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安顺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红色纪念景观建设全面的提档升级,政府引导、统规统建,一座座木制小楼在大渡河边拔地而起,红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安顺场涌入的大量外地游客,给这片红色土地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村民的观念也开始转变,民居接待、农家客栈、鲜果采摘等推陈出新。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前面那几条街,都是当地的村民自己经营的乡村客栈和红色商铺,每逢重大节日,生意红火得不得了。”石棉县政协秘书长姜丽康兴奋地告诉我们。
  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也是如今安顺百姓增收致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石棉县政协办公室主任陈燕介绍,现在安顺乡充分利用“大渡河谷绿色黄果柑产业园区”项目,既发展果园经济,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经济,通过农旅融合新模式,使安顺场这块红色热土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石棉黄果柑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沿岸海拔780-1200米的干热河谷,花果同树。它有着独特的口感:肉质细腻多汁、清新爽口、香味俱佳,富含维生素A和C以及钙、铁、磷等元素。今年3月10日,2017年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石棉第七届黄果柑节在安顺场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经销商及游客共4000余人参加开幕式。
  陈燕说,虽然整个石棉有10多乡镇都种植有黄果柑,但安顺场的格外受欢迎。按现在市场的行情,一亩黄果柑基本上就有一万元的产值,安顺场的农民仅靠种黄果柑就人均增收600元之多。
  通过一组简单的数字,就可以看出安顺乡近十年的发展变化。陈燕说,安顺乡共辖6个村47个村民小组,全乡9400人,2008年以前,全乡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现如今这个数字已超过9000元了,而安顺场所在的安顺村的人均年收入达9800元之多。
  一路参观,一路回望,一路思考,追寻的是当年红军渡江的伟大壮举,体味最深的是红军攻坚克难的长征精神,欣喜的则是安顺人民不忘先烈所秉承的奋斗精神。再看一眼安顺场,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一派田园风光,人与自然融洽自得,处处彰显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不由感慨“昔日红军胜利场,今朝百姓致富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