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六届三次全会专题 > 大会发言

推进种植业结构性改革 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新活力

作者:石汉 发布时间 : 2019-01-09 发布单位 : 益阳市政协 点击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植业是农业的根基。益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当前要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来确保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新活力,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目前,我市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受多年来农业增产优先导向影响,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供给的发展思路较固化,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更注重从生产端发力,强调追加要素投入获得高产。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留下的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市场、创新、环保等意识淡薄,生产经营方式还停留在初级水平,自觉追求品质优化、效益提升甚至生态安全的思想没有形成。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市尽管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投入有限,在防灾、减灾面前捉襟见肘,并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在加快其他项目建设时,没有综合考虑农业设施的配套,如资江梯级水电开发,抬高了河段水位,尤在汛期使超警戒水位持续时间拉长,增加了农业受灾风险。

三是比较效益低下。近三十年来总体物价上涨了50倍以上,而农产品只有25倍左右,其比较效益的下降,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社会资本对种植业的投资兴趣。也正是由于这种低效益环境,有些经营户想突围某子产业来获得较高利润,导致一些种植业起起落落,影响到种植业结构难以持续优化。

四是龙头带动不力。我市粮食、蔬菜、水果、中药等种植业几乎没有龙头企业。茶产业虽有一定规模,但与铁观音、普洱等名茶相比,安化黑茶品牌影响还明显偏小,且在空间布局与发展模式上还“各自为政”,导致对本地茶种植的带动作用不强,茶园扩种提质缓慢,出现外地采购量多于本地产量,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协调联动的合力还没有充分展现。

为此我们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

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一湖一区一走廊”三大战略机遇,抓紧研究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建议相关部门依据《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因地制宜,出台我市种植业结构性改革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二、组建人才队伍

建议政府及财政、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门加强种植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种植业人才的引入和定向培养;二是加大种植业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本地人员从业技能;三是鼓励龙头企业,乡贤能人、农技人员、大学村官、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从业者服务水平;四是用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种植业领域创新创业。

三、改变思想观念

首先要求基层干部做到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其次是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种植观念,使优质、高效、生态成为群众思想意识里的常态。

四、加强金融支持

梳理过去系列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由过去针对种植业产品价格差直补转为对种植业基础设施、提高地力、资源整合等进行补贴;对有重金属污染或地力过度耕作的种植地实施有计划轮作或休耕并进行适当补贴;对种植业化肥、农药与农膜等农资减量使用实施以奖代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种植业参加各类相关保险,推动金融业创新出台适合种植业发展的保险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种植业风险分散机制。充分利用农业信贷担保等开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破解种植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稳步提高种植业科技创新公共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涉农企业、种植业主等市场主体投身种植业结构调整事业。

五、强化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一是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二是要积极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有影响到农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项目建设要加强统筹,不能顾此失彼;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开辟建设新思路;四是应从群众要求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突出主攻方向,缺啥补啥,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

六、实施目标引领

一是调优粮食生产结构。以南县、沅江、大通湖为重点,发展80万亩以上稻虾为主的稻渔生态种养,以赫山、资阳、沅江为重点,稳定150万亩以上优质双季稻,以安化、桃江为重点,发展100万亩以上稻油连作,全市打造200万亩以上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二是加强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以赫山、资阳、沅江、南县为重点,建设好5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大力发展沅江芦笋产业;以安化、桃江为重点,建设好30万亩高山蔬菜、野生菜、笋竹和食用菌基地;以赫山、资阳为重点,建设好10万亩精细蔬菜基地。四是精心打造品牌。支持实施农产品品牌整合计划,每个优势产业集中打造1—2个主打品牌。支持粮食、蔬菜、水产、茶叶、休闲食品等农产品加工行业开展强强联合、品牌共享,抱团闯市场。五是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近年内完成好市域所属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技术规程与地方标准的制定,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溯源管理,实现质量可追溯;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加强乡镇农产品监管站规范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项行动,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负增长行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