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六届三次全会专题 > 大会发言

加大农业企业扶持力度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作者:熊姣军 发布时间 : 2019-01-09 发布单位 : 益阳市政协 点击数:

去年11月1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这无疑给民营经济带来了重大利好。近期,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和举措,力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进一步提振了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广大农业企业备受鼓舞。

农业企业大都源自农村,植根乡土,服务农业。益阳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企业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营商成本大幅上升、生产经营效益低下的复杂形势下,农业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势单力弱难生存。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市内很多农业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大多处于初创成长阶段,缺规模、缺人才、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各自为战,闭门造车,抗击风险能力弱。尤其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整个农业全产业链都受到较大影响。以稻谷为例,2018年二等优质稻的市场价格不到1.3元/斤,2017年同期为1.45元/斤,降幅超过了10%,对种植端生产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二是环境不优难发展。由于先天弱势地位,农业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青睐。同时,在土地流转、建设用地、项目申报、行政许可、微观执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掣肘。尤其是近期全国性设施农业用地清理整治,部分企业不得不进行调整或拆除,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农业企业信心不足、无所适从,陷入迷茫困惑之中。

三是人才支撑难保障。农业企业大都远离城市中心,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发展前景不明晰,从事农业缺乏足够尊严感和荣誉感。地方人才工作机制尚未落实到农业企业,外地人才难引进,本土人才留不住,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发展动能和活力。随着社保新规全面实施,将给企业在用人成本上增加很大压力。企业不敢多用人、不敢给高薪,陷入了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很多企业主集老板、财务、技术、业务、司机、搬运工于一身,疲于奔命,不堪重负。

四是政策供给难落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和支持现代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十分有限,近两年的平均增速仅为0至3个百分点,与中央提出的“农业农村优先”的发展思路尚有较大差距。农业涉及面广,而政策与项目的关注度基本上落在了少数大型知名企业。许多中小型优质农业企业很难享受到政策红利。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设备设施抵押贷款和以合作社为平台的信用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整体上并没有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搭建农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借鉴日本和台湾的农协模式,由农业委指导协调成立全市农业企业联合会,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搭建集全市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交流、招商、土地流转、检测检验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降低农业企业营商成本,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不断优化农业企业发展环境。要全面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设备设施抵押贷款和以合作社为平台的信用担保贷款政策,将优秀农业企业纳入中小企业政府担保平台支持体系。对已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确实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未占用基本农田且面积未超标的,应酌情放宽处罚,保障农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着力改善对农业企业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切实解决用地用能、基地建设、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好“最多跑一次”“马上就办”的政务服务要求,为农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是建立支持人才上山下乡政策。建议政府出台“农业农村人才引进激励办法”,鼓励支持各类知识型、技术型、资本型、创业型人才到农村创业投资或从事现代农业,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将更多的人才培育成真正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切实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要确保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年增长率不低于地方财力的增长水平,要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化农业企业综合评价奖补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前景好、带动性强的优质成长型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引导农业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种养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